日期:2025-10-11 12:49:01
青海高原的塔拉滩,曾是一片被遗忘的荒芜之地。2012年,中国在此地倾注3亿元巨资,欲打造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。时光荏苒,十年过后,塔拉滩声名鹊起,却并非因其发电的辉煌成就,而是因为遍布山坡的羊群。这听起来颇具戏剧性,不是吗?
从不毛之地到太阳能王国
“塔拉”在蒙语中意为荒滩,此名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片土地。这里平均海拔逾三千米,终年狂风呼啸,荒漠化程度高达98.5%,几近寸草不生。盛夏酷暑难耐,寒冬滴水成冰,飞沙走石足以将人半身掩埋。
展开剩余84%然而,正是这片恶劣环境背后蕴藏的宝藏,吸引了科学家们的目光——年均日照时长近3000小时,阳光强度足以将人晒伤。对于发展太阳能发电而言,这里无疑是一座天然的聚宝盆。当时,国际社会曾诸多围观,认为中国人疯了,竟敢在如此艰苦之地建设光伏电站。
说干就干,一排排蔚蓝的光伏板如同给沙漠披上了一层蓝色的铠甲,迅速在荒滩上铺展开来。工程规模之宏大令人咋舌,至2022年,整个园区面积已达609平方公里,超越了新加坡的国土面积。年发电量更是超过90亿千瓦时,足以满足540万人半年的空调需求。
按理说,这应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成功范例,但现实往往比预想来得更加复杂。光伏板安装完毕,发电运行如常,然而新的挑战却接踵而至。
意外的绿色风暴,令人生畏
初期,为了固定沙土,防止风沙侵蚀,工作人员在光伏板下方播撒了草籽。本意是希望绿草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,谁知这些草籽如同打了兴奋剂一般,疯长起来,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。或许是光伏板改变了局部微气候,又或是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,总之,这些草以惊人的速度蔓延,有的地方长势旺盛,高达一米有余,将光伏板的下半部分严实地遮挡起来。
这一突变带来了巨大的麻烦。发电效率大幅下降,原本的太阳能电站竟成了“草原电站”。更糟糕的是,秋冬季节草木枯黄,整个园区顿时化为一片巨大的火灾隐患,一丝火星便可能引发燎原之势。
人工割草根本无法应对,609平方公里的面积,即便调集一支军队也难以完成。况且,这边刚割完,那边又开始疯长,仿佛一场永无止境的“打地鼠”游戏。若采用化学除草剂,又担心对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。而引进昂贵的激光除草机器人,每台造价数百万,维护成本更是天价,实在不堪承受。园区管理人员为此焦头烂额,数亿元投资建设的电站,竟被野草缠绕,进退两难。
羊群的降临,化解困局的奇兵
就在所有人束手无策之际,当地牧民的一次偶然发现,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示。牧民们注意到,自家的羊群尤其喜欢钻到光伏板下方啃食杂草,而且其效果远超任何机械设备——既能精准控制草的高度,又不损伤草的根系,保证了草的持续生长。
更奇妙的是,羊粪还能作为天然肥料,滋养土地,使草长势更加茁壮。这仿佛是自然界设计的完美循环:草长高了,羊儿来食;羊儿吃饱了,粪便肥沃土地,促使草木生长;而草的高度,则被控制在了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。
园区管理人员眼前一亮,这不正是天然的生物除草方案吗?他们当即决定调整光伏板的安装高度至1.2米,以便羊群能够自由穿梭,并投资兴建了4座标准化羊圈。如此一来,牧民获得了稳定的优质放牧场所,园区也得到了免费的生物除草利器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。
成效立竿见影。截至2022年,园区每年可产出11.8万吨优质牧草,并成功出栏5万只“光伏羊”。这些羊因食用光伏板下方的优质牧草,肉质尤为鲜美,市场售价也远高于普通羊肉。牧民们的收入也随之大幅攀升,每户每年可额外增收5至8万元,整个地区因此一年间增收超过6000万元。
当地牧民巴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如今,他每日骑着摩托车,穿梭于光伏板之间放牧。羊群数量较以往翻了一番,年收入也增加了四五万元。此外,牧民们还能通过清洗光伏组件、割草打捆等工作增加收入,平均月薪可达4000元以上。
生态修复的奇迹,重塑荒漠生机
令人更为惊喜的是,这种“光伏 牧业”的模式,竟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。光伏板的遮挡作用显著降低了风速,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,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。
曾经植被覆盖率接近于零的荒地,如今已恢复到80%的覆盖率。数据显示,园区内的鲜草产量是园区外的4倍,昔日“地上不见草,风来石头跑”的景象,已演变为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美好图景。
当然,羊群数量的激增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若管理不当,羊群可能过度啃食,导致草场退化。为此,园区与牧民们共同制定了分区轮牧的策略:将整个园区划分为若干区域,羊群在一个区域放牧约10天后,便转移至下一区域,为草地留出充分的休养生息时间。对于未被食用的草,则会收集晾晒储存,作为冬季的饲料储备。
这种科学的放牧方式,使得草场愈发繁茂,羊群也愈发膘肥体壮。整个海南州因此通过光伏项目减少了149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。园区内还积极种植了乌柳、沙蒿、柠条等固沙植物,辅以草方格固沙工程,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生态防护体系。在光伏板的庇护下,这些植物的成活率超过80%,曾经的荒漠正逐渐重拾生机。
甚至连海南州成立70周年的吉祥物“南小阳”,也以光伏羊为原型设计,可见这些羊在当地的重要性已非同一般。
从质疑到学习,全球的借鉴典范
当初,众多国际同行抱着围观的心态,视中国人在荒滩上建设光伏电站为天方夜谭。然而,十年过后,这些曾经讥讽的目光,如今已转化为学习和取经的姿态。塔拉滩的“光伏 生态治理 生态牧业”模式,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和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方案。
这一模式的成功,不仅在于其庞大的发电量,更在于其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。这片曾被认为一无是处的荒地,如今已蜕变为集发电、生态修复、畜牧业于一体的综合基地,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。
塔拉滩的宝贵经验,正逐步推广至新疆、内蒙古等其他干旱地区,为更多荒漠化地区带来了新的希望。这个由一场“乌龙”演变而来的成功故事,深刻地揭示了,有时候,最卓越的解决方案,恰恰就隐藏在最出人意料之处。
从荒滩到绿洲,从单纯的发电到生态修复,塔拉滩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令人瞩目的华丽转身。那些曾悠然漫步于光伏板下、啃食青草的羊群,不仅解决了棘手的技术难题,更意外成就了一场生态奇迹。谁能料到,耗资3亿元兴建的光伏电站,最终声名远扬的,竟是那些可爱的羊呢?
发布于:江西省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